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 / 二风
来源 / 节点财经 ]article_adlist-->OpenAI的“野心”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北京时间10月7日凌晨,在旧金山梅森堡中心,OpenAI的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站上了「2025年开发者大会」的舞台,他带来的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更新,而是一份清晰的发展战略:OpenAI正从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实验室和模型提供商,加速蜕变为一个羽翼丰满的平台与生态系统,其终极目标是成为下一个计算时代的“操作系统”。
这份战略的底气,源于一组惊人的数据。奥尔特曼宣布,ChatGPT的周活跃用户已从2023年的1亿飙升至超过8亿。与此同时,构建于其上的开发者社区规模翻倍达到400万,而API的调用量更是从每分钟3亿个token暴增至60亿个。
平台化野心,为人工智能时代构建“应用商店”
奥尔特曼在大会上揭示的蓝图核心,是通过两大支柱性产品「Apps in ChatGPT」和「AgentKit」,将ChatGPT从一个对话工具重塑为一个强大的应用分发与开发平台。
大会最引人注目的发布,无疑是全新的Apps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它彻底取代了此前功能有限的“插件”模式,允许开发者构建能够直接在ChatGPT内部运行的、功能完备的应用程序。这意味着用户无需离开对话界面,就能体验到丰富的交互式服务。
在现场演示中,这一愿景变得具体而生动,用户向ChatGPT提出制作周末派对歌单的需求,系统便会推荐并唤起Spotify应用,在对话流中直接生成并展示歌单;当用户需要为创业项目设计海报时,Canva的应用界面会无缝嵌入,提供设计模板并实时修改;而在规划一次旅行或寻找房产时,Expedia、Booking.com和Zillow的应用则能提供交互式地图和预订选项,所有操作一气呵成。
这一体验的背后,是OpenAI力推的开放标准——模型上下文协议(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它为模型与外部服务之间的顺畅通信提供了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OpenAI宣布将推出一个专门的应用目录,并为开发者提供商业化工具,允许他们提交应用以供审核,并最终通过平台获利。
有行业分析师告诉《节点财经》:“这套‘开发-审核-分发-变现’的完整闭环,与苹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Play Store如出一辙,其市场意图也显而易见,就是在AI原生时代,建立一个由OpenAI自己掌控的全新应用分发渠道。”
如果说Apps SDK是平台的前端入口,那么AgentKit就是其后端能力的引擎。
OpenAI深知,构建一个能够稳定、可靠地执行复杂任务的AI智能体是业界的普遍痛点,往往需要耗费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并需要整合大量碎片化的工具。AgentKit的推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这是一个集成了可视化构建器、数据连接器注册表和可嵌入聊天界面的完整工具套件。
在大会现场,OpenAI的技术人员仅用不到八分钟的时间,就通过拖拽模块的方式,构建并部署了一个功能性的AI智能体,直观地展示了其在简化开发流程上的潜力。
上述分析师告诉《节点财经》,Apps SDK与AgentKit的组合,构成了一套精妙的战略“钳形攻势”。AgentKit通过标准化智能应用的构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开发门槛,从而吸引海量开发者涌入;而Apps SDK则牢牢控制着这些应用的部署、分发与变现渠道。这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自我强化的生态循环,旨在将开发者和用户深度锁定在OpenAI的体系之内。
“点石成金”, OpenAI的华尔街影响力
OpenAI的全新战略不仅在科技界引发震动,其涟漪效应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冲击着华尔街,让这家尚未上市的初创公司,意外地扮演起了美股“造王者”的角色。
开发者大会期间,市场反应最为剧烈的莫过于芯片制造商AMD。OpenAI宣布与AMD达成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将采购其下一代Instinct MI450系列高性能AI芯片,用于构建未来的计算基础设施。
这笔交易的真正引爆点在于其独特的结构,AMD向OpenAI授予了一份认股权证,允许后者在未来收购高达1.6亿股AMD普通股,相当于其总股本的约10%。这一深度绑定,意味着OpenAI的成功将直接转化为AMD的股东价值。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瞬间沸腾,AMD的股价在当天交易中一度飙升超过34%,最终收涨23.71%,市值一日之内激增近800亿美元,创下九年多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AMD的股价飙升仅仅是序幕,在奥尔特曼的演讲中,任何被提及的上市公司都仿佛被赋予了“点石成金”的魔力。
作为首批应用合作伙伴,设计软件公司Figma股价大涨7.4%;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Booking.com以及房地产平台Zillow的股价也出现了显著的短线拉升。这股浪潮甚至蔓延到了更广泛的产业链,华尔街分析师指出,AMD与OpenAI的合作,对超微电脑、戴尔等AMD的服务器与网络合作伙伴也构成了积极信号,带动了整个AI基础设施板块的上扬。
有意思的是,面对这种由自己一手缔造的市场狂热,奥尔特曼本人也感到些许困惑。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这是一个才开始发生的新奇事物,我们正在努力弄清楚如何适应这个世界,但这很奇怪。”
这种现象背后,也反映出一个深刻的市场范式转变,OpenAI,这家法律意义上的私人公司,如今却拥有了可与苹果或英伟达等上市科技巨头相媲美的市场影响力。其战略决策,甚至只是在一次活动中的“点名”,就能在瞬息之间创造或蒸发数百亿美元的公共市场价值。
《节点财经》分析,市场的反应并非基于这些合作在短期内所能产生的实际收入,要知道Figma集成带来的直接利润微乎其微,其所带来的改变是一种全新叙事的投资逻辑,与AI革命的领航者站在一起,就等于获得了通往未来的“船票”。这种由“害怕错过”情绪驱动的狂热,虽然为合作伙伴带来了估值上的提振,但也催生了巨大的市场波动性,并为潜在的资产泡沫埋下了伏笔。
在“算力荒漠”中摸索未来
OpenAI在开发者大会上描绘的所有蓝图,都建立在一个简单而残酷的现实之上——对计算能力的极度渴求。
OpenAI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和首席财务官莎拉·弗莱尔(Sarah Friar)都曾公开表示,整个行业正面临“绝对的算力稀缺”,而公司自身则“持续处于算力不足的状态”。为了走出这片“算力荒漠”,OpenAI正在发起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资源争夺战,其本质已从一场软件算法的竞赛,演变为一场资本密集的“工业级军备竞赛”,而这场军备竞赛的核心,是其多管齐下的芯片供应战略。
首先是与英伟达的千亿联盟,OpenAI与英伟达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双方此前已达成一项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计划共同部署至少10GW的AI计算系统。这是OpenAI算力版图的压舱石,确保了其能够持续获得市场上最顶尖的AI芯片。
其次是联手AMD的制衡策略,与AMD的6GW芯片协议,是OpenAI在供应链安全上走出的关键一步。此举不仅打破了英伟达一家独大的局面,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议价能力和供应弹性,更向整个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AI的未来不会由单一供应商定义。
最后是携手博通自研芯片,据《纽约时报》报道,OpenAI正与芯片设计公司博通合作,计划投入100亿美元共同开发专为自身模型优化的定制AI芯片,并交由台积电生产。这是OpenAI的长期愿景,旨在通过垂直整合,最终实现对核心硬件的完全掌控,从而在成本、性能和迭代速度上获得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与谷歌自研TPU、亚马逊自研Graviton芯片的战略如出一辙。
《节点财经》分析,这一系列耗资巨大的硬件布局,标志着OpenAI已从一家轻资产的科技公司,彻底转型为一家需要进行大规模工业投资的重资产巨头。包括与甲骨文等云厂商合作的“星际之门”超级计算项目在内,其在基础设施上的总投入承诺已超过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资本开支,彻底重塑了AI领域的竞争门槛。如今,想要在最前沿的大模型领域展开竞争,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顶尖的算法和人才,更是动辄千亿美元的资本实力和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能力。
上述分析师也告诉《节点财经》,OpenAI凭借资本和算力所构筑的“护城河”几乎是无法逾越的,它将绝大多数潜在的竞争者都挡在了门外。这场竞赛的终点不再仅仅是AGI,而是对实现AGI所必需的全球核心资源的一种战略性垄断。
华尔街的冷静派,尤其是以高盛分析师詹姆斯·施耐德(James Schneider)为代表的观点,对OpenAI与其供应商之间非同寻常的交易结构直接提出了的质疑。
施耐德的观点核心直指OpenAI与英伟达的千亿投资协议,其交易结构——英伟达向OpenAI投资,而OpenAI则用这笔资金回头购买英伟达的芯片——被高盛贴上了“循环收入”的标签。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供应商为客户提供资金来购买自己的产品,从而在账面上创造出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
这种操作手法在金融史上并不陌生,在2000年左右,当时思科、朗讯等电信设备巨头也曾通过类似的方式向其客户提供贷款或股权投资,以刺激设备销售。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模式的结局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不太好”。摩根大通的交易员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一家公司付钱让客户购买自己的商品时,这通常不是一个好兆头。”
然而,市场的多头们则从战略层面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他们认为,这并非简单的财务技巧,而是在一个供给严重受限的市场中,英伟达为锁定其最重要客户的长期订单,并巩固其GPU技术路线绝对优势地位的必要之举。
这场多空辩论的背后,是OpenAI令人咋舌的财务状况。根据已披露的财务文件,该公司正以惊人的速度“烧钱”,预计在2026年前可能面临高达每年140亿美元的亏损,而其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仅在2026年一年就可能产生高达62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训练GPT-5这样下一代模型的成本,据汇丰银行估计可能高达25亿美元。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OpenAI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
《节点财经》分析,“循环收入”的争议,本质上是对整个AI投资逻辑的公投。多头相信,AGI将创造出无法估量的未来价值,因此当前任何为赢得这场终极竞赛而进行的非常规投资都是合理的。而空头则认为,这是一个由廉价资本和市场狂热支撑的纸牌屋,其单位经济模型根本无法实现盈利,最终难免一地鸡毛。
写在最后
回顾旧金山的这场开发者大会,萨姆·奥尔特曼所描绘的未来无疑是激动人心的:一个无所不在、深度个性化的AI,它不仅是生产力工具,更是贯穿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乃至生活方方面面的“人生顾问”。
这是支撑OpenAI所有大胆举措的革命性愿景,然而,通往这一愿景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
OpenAI不仅要应对来自谷歌Gemini等资金雄厚、生态完整的竞争对手的持续挑战,还必须在一个日益收紧的全球监管环境中,处理好因数据抓取而引发的版权诉讼。最根本的,还是关于盈利能力的终极拷问,在承担着天文数字般的基础设施和研发成本的同时,OpenAI能否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当尘埃落定,留给市场和整个世界的,是一个没有简单答案的宏大问题:我们正在见证的,究竟是OpenAI在成功构建一个属于智能时代的颠覆性操作系统?还是说,这场由空前投资规模、非传统金融交易和非理性市场狂热共同促成的局面,仅仅是一场历史性科技泡沫在破裂前的华丽表象?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不仅决定一家公司的命运,更将定义人工智能时代经济的未来走向。
*题图由AI生成 ]article_adlist-->「2025节点增长大会嘉宾演讲」
↓ 往期文章 ↓
01
全联并购公会尉立东
文章
02
分众传媒江南春
文章
03
360周鸿祎
文章
04
蓝色光标潘飞
文章
05
用友郭金铜
文章
06
智联招聘张月佳
文章
07
白山云霍涛
文章
08
赛力斯郭锋
文章
09
钧源卜一洲
文章
10
昆仑学堂蓝思佳
文章
11
肆拾玖坊陈宁
文章
投稿、约稿、建议与合作
☞请联系栗子总监
微信:Lettheskyfall_
邮箱:lizi@jdcaijing.com
☞文章内容授权转载
请联系七星总监 微信:q28298394
]article_adlist-->杠杠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