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家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展现出非凡的气节和担当。今天要讲的这个东北戴家,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家族。
戴家的家主叫戴风龄,他于1871年出生在吉林敦化。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戴风龄的祖上原本是山东人。在乾隆年间,山东一带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先是长时间的干旱,地里庄稼颗粒无收,接着又闹起了蝗灾,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百姓们没了收成,生活陷入了绝境,为了生存下去,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逃荒之路。戴风龄的祖上就是这众多逃荒者中的一员,他们一路向北,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来到了大东北。
当时的东北,虽然地广人稀,但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冬季漫长而寒冷,经常是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让人难以忍受。
而且,这里还时常有野兽出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但是,戴风龄的祖上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刚到东北的时候,他们没有土地,没有房屋,只能住在简陋的窝棚里。为了生存,他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由于东北的土地肥沃,只要辛勤耕耘,就能有不错的收成。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戴家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戴家拥有400多垧土地及数十家商号,成为当地显赫的家族。
不过,戴家和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可不一样。一般的地主,往往仗着自己有钱有势,欺压百姓,收取高额的地租,让农民们生活得十分艰难。但戴家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们深知百姓们的不易,总会救济贫苦百姓。
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戴家就会打开自家的粮仓,把粮食分给那些没有粮食吃的穷人。对于那些家里遇到困难,没钱看病的百姓,戴家还会出钱请医生为他们治病。
在戴家的帮助下,很多贫困百姓度过了难关。也正因为如此,戴家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百姓们都对戴家心怀感激,提起戴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然而,平静的生活在1931年9月18日被彻底打破了。这一天,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日本开始了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局势迅速恶化。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占领了城市和乡村,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压迫。
许多有钱人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纷纷变卖家产,逃离东北,到关内或者其他安全的地方躲避战乱。还有一些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投靠了日本人,做了可耻的汉奸,帮助日本侵略者欺压自己的同胞。
但戴风龄却与这些人截然不同。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深知忠义和爱国的道理。他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中国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当得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的消息后,戴风龄义愤填膺,他立刻召集全家人商议对策。
最终,戴风龄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用这些钱购买武器。
当时,东北的局势十分混乱,购买武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本侵略者对武器的管控非常严格,严禁武器流入民间。而且,市面上武器的价格也被哄抬得很高。
但是,戴风龄四处奔波,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地下抗日组织和一些爱国商人。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戴风龄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武器,包括枪支、弹药、手榴弹等。
戴风龄不仅自己决定抗日,他还想带动更多的人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他带着家人,挨家挨户地到村里去,向村民们宣传抗日的道理。
最终,戴风龄带着全家57名族人,外加200多名村民,称为“戴营”,一同加入到国民救国军之中。国民救国军是当时东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活跃在东北各地,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加入国民救国军后,戴风龄一家和200多名村民很快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中。他们要学习如何使用枪支、如何进行战斗、如何隐蔽和突袭等。
这一年,戴风龄虽然已经60岁了,但他以身作则,每天都和年轻人一起训练,从不偷懒。他认真地向战士们传授自己的战斗经验,告诉他们如何在战场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抗日第一年,戴风龄带着这支由农民、猎户和铁匠组成的队伍,在海林打出了第一场漂亮仗。那会儿日军刚占领牡丹江一带,正忙着修据点、抢粮食。
戴风龄侦察到日军一个运输中队要从海林河谷经过,带着队伍提前埋伏在两侧的山坳里。腊月里的东北,河面上结着半尺厚的冰,日军以为安全,大摇大摆地推着装满粮食和弹药的马车前进。
等走到埋伏圈,戴风龄一挥手,步枪、猎枪、土铳同时响了起来。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有的从马车上摔下来就被冻僵在雪地里,有的想反抗却被戴家子弟用猎叉和柴刀逼住了。
这一仗,不仅缴获了上百支三八式步枪,还截下了足够全队用半年的粮食,让海林周边的老百姓直拍大腿:"戴老爷子这仗打得漂亮!"
第二年开春,戴风龄又带着人在额穆县摆了个"口袋阵"。他摸准了日军一个小队要来村里征粮的规律,提前让村民假装顺从,把日军引到村头的打谷场。
等日军把枪架在一边开始搜刮粮食时,埋伏在四周的戴家军突然杀出——戴风龄亲自带着几个神枪手,专挑日军的小队长和机枪手打。
这场伏击战,20多个日军被当场击毙,剩下的跪在地上举手投降。消息传开后,附近的十几个县城都沸腾了,不少原本躲进山里的抗日队伍都跑来和戴风龄联络,主动要求跟着他打鬼子。
接下来的大半年,戴风龄带着这支越战越勇的队伍,像把尖刀似的插进日军占领区。他们先是收复了额穆县周边的几个小镇,接着又顺着牡丹江北上,接连拿下了穆棱、宁安等十余座县城。
每收复一座城,戴风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日军的粮仓,把粮食分给挨饿的老百姓;第二件事就是把日军的武器集中起来,武装更多的抗日队伍。
可日军的报复来得比暴风雪还快。戴风龄的老家敦化戴家大院,一夜之间被烧成了焦土——那是戴家祖上三代人攒下的基业,还有存放粮食的三十个大粮囤,全在火光里化成了灰烬。
更狠的是,日军贴出告示,悬赏一万大洋要戴风龄的人头,连他家五岁的小孙子都没放过。
戴家的悲剧,是从大儿子戴克勤的腿伤开始的。1935年,队伍在东宁与日军的一个联队遭遇。那是一场硬仗,日军有迫击炮和装甲车,戴风龄带着人退守到一处山坳里。
戴克勤当时已经是突击连连长,他带着敢死队往山上冲,想夺回被鬼子占领的制高点。子弹擦着他的左腿胫骨飞过去,顿时血肉模糊。
战士们抬着他往后方转移,可队伍里出了叛徒——那是去年冬天从关内逃难过来的一个汉子,戴风龄看他可怜收留了他,没想到他为了领赏钱,带着日军摸到了临时医疗站。
戴克勤被按在床上时,腿上的伤口已经化脓。
日军军官用刺刀挑着一块肉在他眼前晃:"戴连长,说出你们戴司令在哪儿,我给你治伤。"
戴克勤瞪着眼骂:"小鬼子,我爹在哪我也不知道!有本事你杀了我!"
日军把他绑在柱子上,用烧红的烙铁烙他的伤口,用盐水浇他的伤口,整整三天三夜,戴克勤的惨叫声在病房里回荡。
后来他弥留之际还喃喃地说:"爹,我没给戴家丢人......"他死的时候,年仅23岁。
二儿子戴克俭死得更惨。还是在东宁那场战斗中,他负责掩护大部队撤退。鬼子的骑兵追上来时,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和三个鬼子同归于尽。
三儿子戴克吉是为了救父亲。1937年冬天,戴风龄去穆棱县联络抗日队伍,半路上被日军包围。鬼子知道他是戴家的当家人,用刺刀逼着老乡指认。
戴风龄被押到日军大本营时,戴克吉正带着一支小分队在外围侦查。听说父亲被抓,他红着眼睛带着二十多个战士摸进了日军营地。
那是一场根本打不赢的仗——日军大本营里有一个中队,机枪架在碉堡里,子弹像下雨一样扫过来。戴克吉冲在最前面,想用身体挡住父亲的囚车,可鬼子的机枪扫过来,他的胸膛瞬间被打成了蜂窝。
四儿子戴克志死在东宁的另一场战斗里。1935年,队伍攻打日军的一个炮楼,戴克志是爆破组的组长。他背着炸药包,猫着腰往炮楼底下爬,被鬼子的探照灯照到,一排机枪子弹扫过来,他的身子晃了晃,还是扑到了炸药包上。
随着一声巨响,炮楼塌了半边,戴克志连人影都没留下,只在焦土里找到半块烧焦的衣角。
五儿子戴克远是最隐忍的。1937年,他主动申请打入日军内部,给抗日队伍送情报。他在日军的一个后勤部队里当翻译,白天陪着鬼子军官喝酒,晚上偷偷把日军的兵力部署、运输路线画成地图。
可情报网终究有漏洞——有个汉奸喝多了酒,说漏了嘴。日军把他抓起来,用竹签钉他的手指,用辣椒水灌他的肚子。戴克远咬着牙没吐一个字,最后被吊在城门楼上,活活折磨致死。
六儿子戴克政是最后一个牺牲的。1938年,他在镜泊湖一带和日军的一个骑兵中队遭遇。当时他身边只有14个战士,而鬼子有200多骑兵。
鬼子的马蹄声像闷雷一样滚过来时,戴克政把战士们集中在一处山谷里,用石头和树干垒起简易工事。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用刺刀;刺刀卷刃了,他们就用石头砸。
戴克政的身上中了三枪,鲜血浸透了棉袄,可他还在喊:"兄弟们,咱戴家没有孬种!"战斗持续了三个小时,14个人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
戴风龄牺牲时的遭遇,其惨烈程度令人发指。
1937年冬天,他趁着日军换防的空档,偷偷潜回敦化筹备过冬的物资——队伍缺棉衣、缺药品,他想着把自家没烧完的几十匹布和藏在地窖里的药材拿出来。没想到被一个贪财的汉奸认了出来,当天夜里就带日军包围了他藏身的农家院。
日军把他吊在房梁上,用烧红的烙铁烫他的后背,用盐水浇他的伤口,逼他说出部队的粮食藏在哪儿、有多少人。戴风龄咬着牙只说一句话:"要杀要剐随你们,中国人迟早要收拾你们!"
三天三夜的酷刑后,日军失去了耐心,他们把戴风龄拖到敦化城外的空地上,周围架起了十几桶汽油。
军军官用生硬的中国话问他:"最后说一次,投降不投降?" 戴风龄呸了一声,吐出一口带血的唾沫:"我活着做中国人,死了做中国鬼!"
随着一声令下,日军点燃了汽油桶。火舌窜起来的时候,戴风龄突然高喊:"父老乡亲们别难过,不要怕。这没什么,我们抗日没有错,鬼子早晚要完蛋!" 熊熊大火里,他疼的满地打滚,仍骂声不断,最后奄奄一息时,被鬼子扔进了狼狗窝。
路过的老乡们看见那团火光,都流下了眼泪——那团火,烧尽了戴风龄的生命,却也点燃了更多人的抗日斗志。
这些主心骨的牺牲,对于戴家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打击。家族的顶梁柱倒了,但戴家剩下的人,并没有在这种沉重的打击下退缩。他们擦干眼泪,强忍着悲痛,毅然奋战在战斗的第一线。
无论是后勤保障、救护伤员,还是运送弹药、传递情报,亦或是照顾老幼,他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承担起了这些至关重要的任务。
有时候,形势危急,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直接拿起武器,冲向战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只要是抗日的工作,他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做,仿佛身上肩负着一种神圣的使命。
在戴家的众多女眷中,寇氏是一位佼佼者,也是整个家族的主心骨。18岁那年,寇氏嫁给了戴克俭。从踏入戴家的那一刻起,她就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任劳任怨。在处理家庭琐事时,她总是那么公正,每一个决定都让大家心服口服。
她有主意,有担当,遇到问题从不退缩,总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她的这些优点,让她深得全家上下的喜欢。戴万龄看中了寇氏的能力和品质,便让她协助自己的妻子高氏处理家庭事务。
寇氏不仅在生活中表现出色,更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深知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对于抗战的重要性。
于是,她开始努力学习中医药知识,常常在闲暇时间,钻进山林里寻找各种草药,仔细研究它们的功效和用法。她还会向村里的老中医请教,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要点。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她基本掌握了中医药的制作技术。她利用山上的草药,为受伤的战士们熬制汤药,缓解他们的疼痛,促进伤口的愈合。
同时,寇氏还钻研火药和引信的制作技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她终于掌握了这门技术。在战斗中,她制作的火药和引信为戴家的武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战士们能够更有效地打击敌人。
戴家有个奇怪的规矩,戴家媳妇都必须会打枪。在所有女眷中,寇氏的枪法是最好的。她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她能够双手打枪,左右开弓,枪法精准。
后来寇氏还练了一手绝活,她不仅打枪,还可以骑在马上一手打枪,一手给另一支枪压子弹,动作娴熟而流畅。
举家抗日时,因她组织能力强又能说会道,被戴万龄任命为戴营救护队长,并负责炊事、后勤等事务。
可寇氏有个难题,她裹了小脚,这是旧时代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在行军打仗这种高强度的活动中,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正常行走都困难,更别说跟着部队长途跋涉、奔波于战场之间了。
在寇氏的带动下,戴家女眷们都开始学着驾驭马匹。一开始,女眷们看着高大的马匹心里直发怵,生怕被马甩下来。
寇氏就耐心地教她们,从如何接近马匹,到怎样给马套上缰绳,再到如何稳稳地坐在马背上。女眷们跟着寇氏一步一步地学,摔倒了就爬起来继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女眷们都逐渐掌握了驾驭马匹的技巧。
有了马匹的帮助,到战场上送弹药、送饮食方便多了。她们经常用马驮着弹药和食物,在枪炮声中穿梭。马蹄扬起的尘土,她们穿梭的背影,成为了战场上独特的风景。
一有时间,寇氏就带着女眷们去挖野菜、采野果。战争导致粮食极度匮乏,部队的军粮常常不够吃。为了补充军粮的不足,她们在营地周围的荒地上、山林里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和野果。
寇氏非常坚强,抗日的日子里,她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但她很少掉眼泪。唯一一次哭,是在丈夫牺牲的时候。丈夫是她的依靠,是家庭的顶梁柱,他的离去让寇氏觉得天都塌了。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家里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她去做,戴营还有那么多战士需要她照顾。擦干眼泪后,她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她是戴营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每天天还没亮,当其他人都还在睡梦中时,寇氏就已经起床了。
白天,她要指挥女眷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安排送弹药、送饮食的路线和时间,还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晚上,当其他人都入睡后,她还在灯下计算着物资的使用情况,规划着第二天的工
随着战争的推进,战斗越来越激烈,戴家的伤亡也越来越大。后来,为了保护戴家后继有人,在戴广禄和高氏、寇氏带领下,幸存的戴家妇孺从返回敦化。
在寇氏娘家人的保护下,将孩子分散隐蔽在寇氏兄弟家,并把孩子的姓改成了寇。历尽千辛万险,保护了戴家后代,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
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当初戴家出来的57人,只剩下戴风龄的两个儿媳妇和一个年幼的孙子戴友善。剩余的54人,全部以身殉国。
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将戴家事迹编入地方史,评价其:
既是东北义勇军的缩影,更是士绅阶层毁家纾难的典范
1995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批准戴克政为革命烈士,并为其颁发烈士证书。2020年9月,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2022年1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又追认戴万龄等戴家7人为革命烈士。
古有杨家将,近有戴家军。戴家以血肉之躯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誉。
杠杠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